“书香机关·阅读赋能”丨人淡如菊——读《美学散步》有感

图片[1]-“书香机关·阅读赋能”丨人淡如菊——读《美学散步》有感-文小优

  

  

  编者按

  “最是书香能致远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、一种爱好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,做到好学乐学”。为持续推动书香机关建设,引导市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以读书提升修养,以读书促进履职,以读书凝聚共识,让机关氤氲书香,让书香荡漾城市,引领全社会形成“爱读书、读好书、善读书”的良好风尚,为我市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,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金昌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,市委直属机关工委组织开展了“书香机关·阅读赋能”读书分享活动,展示书香机关建设良好成效。自活动开展以来,市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,共征集读书心得、理论文章169篇,现精选优秀文章陆续刊登。

  图片[2]-“书香机关·阅读赋能”丨人淡如菊——读《美学散步》有感-文小优

  今天推出第9篇

  ↓↓↓人淡如菊——读《美学散步》有感

  《美学散步》是宗白华先生美学论文的一部分,汇集成册,题名为《美学散步》,篇目不是很多,每一篇都是精华。

  宗白华先生(1897—1986年)是现代哲学家、美学家、诗人,南京大学哲学系代表人物,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。

  《美学散步》中,宗白华先生给我们指出了中国美学史的特点:中国历史上,不仅是哲学家的著作中有美学思想,而且在历代的著名诗人、画家、书法家、戏剧家等留下的诗文理论、绘画理论、戏剧理论、音乐理论、书法理论中,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,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华部分。中国的诗文、绘画、戏剧、音乐、书法、建筑等传统艺术,不但有自己独特的体系,而且各类艺术之间,互相影响,甚至互相包含。因此,各类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面,在审美观方面,往往可以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。同时,还指出魏晋六朝是中国美学思想转折的关键时期。这个时代的陶潜、谢灵运、顾恺之、钟繇、王羲之等人的诗文、绘画、书法作品,对唐以后的艺术发展有着极大的开启作用。陆机的《文赋》、刘勰的《文心雕龙》、钟嵘的《诗品》、谢赫的《古画品录》等,更为后来文学理论和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他的这些观点,对我学习了解中国艺术美学给予很多启示。

  在这本书中,我重点给大家推荐《论<世说新语>和晋人的美》。在这篇文章中,宗白华从魏晋人的自然主义、个人主义、艺术心灵、艺术造诣、精神哲学、人格的唯美主义、人物神韵、品藻、道德观、理法观等方面进行论述,文辞简约、凝炼、明快,读来引人入心,对魏晋士人的风神雅逸心生向往。宗白华说:“晋人的美感和艺术观,就大体而言,是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为基础,富于简谈,玄远的意味,因而奠定了一千一百年来的中国美感——尤以表现于山水画、山水诗的基本趋向。”

  通过读《美学散步》,感受其中描述魏晋士人的风骨,于是我进一步读《世说新语》,读庄子,读老子道德经等。老子谓“无为”,庄子曰“逍遥”,魏晋士人则“澄怀观道”。精神的淡泊,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。我喜欢写司空图的“二十四诗品”,是因为其中形容艺术心灵当如“空潭泻春,古镜照神”,艺术人格当如“落花无言,人淡如菊”,艺术造诣当如“遇之匪浅,即之愈稀”。

  当然,空灵是美感的精神元素,美感的另一元素则是充实。孟子曰“充实之谓美”。能空、能舍,而后能深能实,是艺术心灵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。

  艺术之美,美奂绝伦。以书法为例,卫夫人《笔阵图》形容“横如千里阵云,点如高峰坠石,竖如万岁枯藤。”孙过庭《书谱》描绘书法为“观夫悬针垂露之异,奔雷坠石之奇,鸿飞兽骇之资,鸾舞蛇惊之态,绝岸颓峰之势,临危据槁之形;或重若崩云,或轻如蝉翼;导之则泉注,顿之则山安。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,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。同自然之妙有,非力运之能成。”这些文章,细细品读,就是对审美理念最好的升华。

 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:“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,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。今天的中国文盲不多了,但美盲很多。”作家木心说:“没有审美力是绝症,知识也解救不了。”现代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是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,简单粗糙的广告设计,单调枯燥的生活景观。在这种大环境中,我们需要培养我们的审美理念,从身边的景物中,从古典诗词美文中,从艺术作品中发现美、感悟美,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。

 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。宗白华先生为其作品集取名《美学散步》,在序言中他这样写道:“散步是自由自在、无拘无束的行动……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,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的自己感兴趣的燕石。无论鲜花或燕石,不必珍视,也不必丢掉,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。”

  作者:市文联 贾得梅

  来源:镍都金昌客户端

  编辑:柴纳敏

  责编:田红娟 

  审核:马丰友

  

  

  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点赞7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