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假计划丨读名著:《西游记》导读

图片[1]-寒假计划丨读名著:《西游记》导读-文小优

  图片[2]-寒假计划丨读名著:《西游记》导读-文小优图片[3]-寒假计划丨读名著:《西游记》导读-文小优图片[4]-寒假计划丨读名著:《西游记》导读-文小优

  西游故事知多少?

  ——《西游记》导读

  徐州市睢宁县教师发展中心 

  池云珠

  《西游记》中的故事同学们应该已经耳熟能详,从争相传看的连环画到每个长假循环播放的影视剧,可以说,《西游记》以不同的形式陪伴着大家成长。如今,同学们已进入初中阶段,对于《西游记》,你们是否在好看的情节、好玩的人物、好笑的语言之外,找到了新的“打开”方式?

  《西游记》这部古代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长达百回,内容驳杂,构思奇妙。其中生僻字很多,有些表述和用语也与现在的语言习惯相去甚远。面对这样一部大部头名著,同学们的目标就是“把书读薄”。因此,不必苛求自己读准每一个生僻字、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,抓住“关键词”,精读经典章节,跳读次要内容,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阅读策略。本期,池老师和同学们一起,从奇幻诡谲、妙趣横生、雅俗共赏三个角度走进《西游记》的神魔世界。

  取经路上的奇幻诡谲

  《西游记》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小说。天上人间,殊方绝域,人妖神魔,变化莫测。熊罴(pí)怪窃袈裟、白骨精三变人形、真假难辨美猴王等,神魔鬼怪千奇百怪;金箍棒、芭蕉扇、九环锡杖等,奇珍异宝层出不穷;西梁女国、祭赛国、天竺国等,风土人情迥然不同……这些内容仿佛有着激起我们好奇心和阅读欲的“魔力”。

  先说奇幻的角色形象。《西游记》中的神魔鬼怪自带奇幻光环,与众不同。有的“奇”在相貌,比如“形似兽不如兽,相貌非人却似人”的黄眉大王,两胁下生有千只眼的多目怪;有的“奇”在本领,比如在斗法中疯狂“炫技”的孙悟空和二郎神,“鼻口内喷烟冒火”、几番交锋后令孙悟空败阵而走的蝎子精;有的“奇”在法宝,比如手持由神冰铁锤炼而成、重达五千多斤的九齿钉钯的八戒,藏有从小儿昴日星官的日眼里炼成的绣花针的毗蓝婆菩萨……除了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形象外,那些出场次数不多、所占篇幅极少的角色同样富有奇幻色彩,令人拍案叫绝,比如低调、腹黑的大鹏金翅雕,以及个性鲜明的精细鬼、伶俐虫、小钻风等。无数角色形象成为“西游世界”这个奇幻诡谲的整体中重要的一部分,而从各色的“奇”中流淌而出的,大概就是人性的多样和复杂吧。

  再说奇幻的情节。我们以“三调芭蕉扇”为例。这个故事出现在第五十九至六十一回,人物关系错综复杂,情节跌宕起伏、环环相扣,需要我们精读细品。值得注意的是,作者在书中多处为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设下了伏笔,我们可以选择性地精读或略读这些内容。比如——

  【略读】

  第七回:铺垫火焰山的成因。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蹬倒太上老君的丹炉,几个内有余火的砖落到了此处,化作八百里火焰山。

  第三、第四回:交代孙悟空和牛魔王的关系。孙悟空与牛魔王等六个妖王在花果山结拜,共同反抗天庭。牛魔王还自称“平天大圣”。

  【精读】

  第四十一回:孙悟空与牛魔王之子红孩儿的宿怨。红孩儿掳走唐僧,孙悟空败于其三昧真火的威力,便请观音菩萨将其收服,使得牛魔王一家骨肉分离。

  当我们将相关情节串联起来,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时,脑海中也许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“力量”“智慧”“惩恶扬善”等关键词。你们看,奇幻的情节让故事更加精彩,适时的铺垫又让故事合乎情理,二者共同推动小说主题的呈现。

  斗妖降魔的妙趣横生

  “趣”是《西游记》的鲜明特色。无论主角还是配角,其一举一动间,都将这一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  先说童真之趣。《西游记》能够贯穿我们的童年、少年时代,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很好地契合了我们的语言特点和个性倾向。我们来看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塑造:他上天入地、变化万端的本领满足了我们猎奇、追求刺激的心理,他敢作敢当、疾恶如仇的性格又暗合了我们内心的英雄情结,他时不时搞些恶作剧、戏耍一下的行为也很符合我们的年龄特点。我们或许对这些情节记忆犹新——

  面对高老庄庄主的求助,孙悟空说:“顺便拿几个妖怪儿耍耍的。”

  在朱紫国,孙悟空揭下国王遍寻名医的皇榜时,满心欢喜地说:“等老孙做个医生耍耍。”

  在狮驼洞,孙悟空钻进老魔的肚子里,像个顽童一样对其一顿戏耍,折磨得魔头呼天喊地,百般求饶。

  作者让“猴”的特征在“人”的身上闪现,碰撞出惊险、刺激而又让人忍俊不禁的效果,成功地为取经路上的一次次坎坷、一场场恶战增添了些许活泼的意趣。

  再说争斗之趣。七年级上册教材的新增课文《小圣施威降大圣》,就描写了一场紧张而有趣的打斗。两位高手变麻雀儿,变饿鹰儿,变大鹚老,变大海鹤,变游鱼,变飞禽……一招一式间难分高下,千变万化中难辨真假。斗法之人各显神通,仿佛无所不能;读者便自然欲罢不能,生出无限惊叹。

  此外,车迟国斗法、大闹黑风山、四圣试禅心等,几乎每一场争斗都为我们呈现了各自的精彩。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或自创漫画,将其中的趣味一一捕捉。

  话本语言的雅俗共赏

  《西游记》的语言极富特点。文白夹杂,相得益彰,又将民间方言、俗谚、山歌、俚曲、谜语、歇后语等融入其中;同时,在故事中不时夹杂的一些诗词,也是对“说书”方式的沿用。

  雅俗共赏的诗词、说书语言。《西游记》中有很多描绘景色的诗词,虽然不似韵律规整的绝句、律诗,但朗朗上口。比如对花果山的描写——

  石座石床真可爱,石盆石碗更堪夸。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,三点五点梅花。几树青松常带雨,浑然像个人家。

  作者为“修竹”“梅花”“青松”冠上了“竿”“点”“树”这样生动的量词,富有意境美;“真可爱”“更堪夸”“浑然像个人家”等词句又十分口语化。我们或许无须考究每句诗、每个词的意思,只要通读一遍,就已然能想象出花果山里里外外的样子。

  还有类似“一个是太乙散仙呼大圣,一个是观音徒弟正元龙”的人物介绍,作者仿佛化身街头的说书人,对一众听客娓娓道来。

  雅俗共赏的对白语言。我们来看孙悟空与熊罴怪对峙时,说的一大段显摆自己本领的话——

  我佛如来施法力,五行山压老孙腰。

  整整压该五百载,幸逢三藏出唐朝。

  吾今皈正西方去,转上雷音见玉毫。

  你去乾坤四海问一问,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!

  面对孙悟空的“输出”,熊罴怪只回应了一句——

  你原来是那闹天宫的弼马温么?

  孙悟空的自夸通俗却带着文气,而熊罴怪的回答则显得俏皮、跳脱。这样充满反差感的对白让人忍俊不禁。

  人物口语化的表达中还时有“山高自有客行路,水深自有渡船人”“念念回首处,即是灵山”这样的点缀。或工整或错落的语句看似随口说出,实则藏有“玄机”,也更好地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。

  紧扣“奇幻诡谲”“妙趣横生”“雅俗共赏”这三个关键词,同学们对《西游记》原著是否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了呢?愿你们在童年时期就已熟悉的“西游世界”里,发现更多新意,收获更多惊喜。

  (选自2024年12月《七彩语文·初中》)

  图片[5]-寒假计划丨读名著:《西游记》导读-文小优图片[6]-寒假计划丨读名著:《西游记》导读-文小优

  图片[7]-寒假计划丨读名著:《西游记》导读-文小优

               

  图片[8]-寒假计划丨读名著:《西游记》导读-文小优

  图片[9]-寒假计划丨读名著:《西游记》导读-文小优| 内容编辑:吴慧雯| 审读编辑:赵  璐 骆  怿 黄  雯| 排版编辑:殷  悦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点赞13 分享